宿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宿工信发〔2021〕15号
|
||
|
|
关于印发《2021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
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县(区)工信局,市各开发区、新区、园区经发局(招商与经发局),局各处室:
现将《2021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你们围绕工作要点、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宿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年2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宿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办公室 2021年2月28日印发
2021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要点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全省工信工作会议、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市委关于改革创新系列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顺应并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按照“保持速度、做大体量、做优存量、提升质量”思路,以深入开展基础业务建设提升年和管理服务创新年为抓手,对标对表全省发展目标、各地先进做法和市委市政府最新要求,夯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业务基础,探索突破工业和信息化融合举措,创新服务发展有效路径,全力推动全市工信事业再上新台阶,积极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好局、起好步,为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先行区、谱写新时代“春到上塘”传奇贡献工信力量。
二、发展目标
1. 规模效益。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3%,开票销售增长20%。
2. 产业集聚。六个主导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20条重点产业链产值增长20%以上。
3. 企业培育。完成设备投资超千万元技改项目300个,新增开票销售超百亿元企业1户,超10亿元企业15户,超亿元企业100户,超2000万元企业400户,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户,A股上市企业3户。
4. 创新能力。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新增省级以上新产品新技术200个。
5. 两化融合。创建省三星级以上“上云”企业300个,创建市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0个。新增市级以上示范智能车间50个,实施智能制造项目60个。
6. 绿色发展。万元GDP能下降1.5%;实施节能和循环经济重点项目50个,通过市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企业20户,培育市级绿色工厂30个以上,淘汰落后产能项目30个,完成省下达2020年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任务。
7. 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达标。
三、重点工作
(一)聚焦五项主业,全力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果
1. 聚焦产业培育谋突破。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重点产业链培育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意见,全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链,力争六个主导产业产值达2700亿元,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2800亿元。
(1)全面夯实产业培育基础。在产业链梳理基础上,抓紧编制完成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精心谋划好全市及各县区产业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对“6+3+X”产业及20条重点产业链进行梳理,全面掌握龙头企业、核心技术、重点平台等情况,全面摸清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断点痛点,形成产业链发展图谱。围绕强链补链延链,建立“开放式、工具化、全天候”的产业链大脑平台,实现“平台+数据”的管服模式助力精准招商,促进产业布局优化、转型升级。
(2)全面深化产业培育新机制。紧紧抓住市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产业链契机,发挥好牵头部门职能作用,强化统筹调度、协同推进、保障服务,推动20条产业链落实“十个一”工作机制。强化组织推进,推动各市领导牵头的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推进会议,分析研判产业链运行情况,研究解决重大问题。高质量推进牵头负责的6个产业链培育工作,确保产业培育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3)全面融入省产业培育体系。加强我市20条细分产业链与省50条优势产业链深度融合对接,争取将我市产业龙头企业、重大项目纳入省级布局范围,实现项目资金等省级支持更大突破,不断提升我市主导产业、重点产业链和龙头企业在全省的影响力。紧紧抓住省实施绿色食品集群和省领导挂钩联系酿造(酒)产业链机遇,利用省级资源,全力做大酿造产业,加快中国酒都建设。
2. 聚焦企业培育强实力。按照“千亿领航、百亿壮大、十亿升级、小微成长”的工作思路,实施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规模发展、技术改造、创新驱动、数字转型、平台支撑”五大提升行动,持续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规模和效益双提升,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1)细化培育举措。抓紧研究制定各项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推进工作计划,树立导向、细化任务、明确措施,做到项目指标化、指标责任化、责任节点化,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尽快建立规模发展、技术改造、数字转型等企业(项目)年度培育库,实行跟踪调度、动态更新。
(2)强化精准培育。实施千企升级行动,分档施策、分层推进,大企业抓龙头带动、股改上市、兼并重组,中小企业抓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抓进规模,推动工业经济扩总量、优存量、提质量。年内新增开票销售超百亿元企业1户,超10亿元企业15户,超亿元企业100户,超2000万元企业400户,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户,A股上市企业3户,新增市级以上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0个以上。实施攻关项目20项以上,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0户以上。新增市级以上公共服务平台5个以上,培育引进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5个以上,创建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户以上。
(3)强化组织推进。研究制定高质量考核体系,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政策宣传月、送政策进企业等多种方式,对政策进行专题解读,提高企业对政策的知晓度。定期召开推进会议,建立“月度通报、半年督查、年底考核”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市县联动,定期分析调度,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
3. 聚焦融合发展增动能。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大数据+产业培育为载体,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发展新动能。
(1)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实施“龙头带动、百企示范、千企提升”工程,重点调度50个企业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推动重点企业与专业机构深度合作,创建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2个,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加快推进企业上云和两化融合贯标,推动千百亿级产业龙头企业上云全覆盖,全年创建省星级上云企业300户以上,新增两化融合贯标企业30户以上。
(2)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京东云华东数据中心二期和宿迁燕园云图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年内京东云华东数据中心二期投入使用。持续推进5G网络建设和行业融合应用,全年新建设并开通5G基站2000个以上,实施“5G+工业互联网”项目10个左右。
(3)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制定2021年全市智能制造工作要点,发布智能制造工作导引,重点调度实施60个智能制造项目,组织示范智能车间诊断,力争全年创建市级以上智能示范车间50个以上。
4. 聚焦为企服务解难题。围绕“五心”标准,依法履职,高效服务,开发建设企业服务云平台,全面落实政企沟通新机制和“放管服”改革新要求,全力以赴助企纾难解困,有效建设企业全生命周期营商环境。
(1)开通企业服务云平台。加快建设以平台门户为载体,以在线诉求为桥梁,以线下服务活动为支撑的智慧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政策服务、诉求反馈、项目申报、供需对接、服务超市等公共服务,一站式兜底解决企业服务需求,力争上半年开通运行。
(2)扎实推进企业降本增效。加强政策落实,全力推动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各类惠企政策,通过汇编惠企政策、开展微信政策推送、专班专组上门服务等多种渠道,推动各项政策入企惠企、落地落实。推进企业减负,完善降成本工作机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强化清欠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理》,防范新增拖欠账款,建立投诉处理机制、投诉处置机制和拖欠源头把控机制,确保清欠工作成果落到实处。
(3)精准提供服务供给。征集企业服务需求,精准制定培训计划,组织企业参加“名家讲坛”、“工信讲坛”、“英才名匠”等专题培训活动,加强对外学习交流,组织企业家外出考察交流2次以上。全年开展各类培训活动不少于40场次,服务企业3000户以上。深入推进人才引领服务发展“五联五强”行动,聚焦“6+3+X”产业体系和20条产业链集聚人才链,推动产才深度融合。
5. 聚焦运行调度保稳定。加强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中深层次问题的研究,为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运行监测更精准。充分利用“宿企通”平台,重点围绕各产业头部企业,进一步提高报送质量,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成本上涨、市场销售等影响情况进行分析,对波动较大的重点行业和企业加强运行监测和跟踪调度,常态化掌握运行中的各类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企业尽快走出困境、渡过难关。
(2)监测基础更扎实。建立健全企业信息数据库,包括生产经营数据、产品、技术、用途、销售渠道、上下游等信息,并动态更新,为推动产业和企业发展、研判分析情况打下坚实基础。深化与统计、税务等部门合作,扩大合作范围和内容,形成合作备忘录,建立更加常态化、规范化的对接工作机制,充分实现数据共享。
(3)产业链供应链更稳定。更大力度排查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断链”“断供”情况,推动产品替代、供需对接、应急攻关,组织企业参加工博会、智能制造大会等展会,帮助拓展外部市场,全年开展对接活动50场以上。
(4)工业企业资源利用更集约。做好综合评价基础数据归集工作并开展多维度评价,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出台综合评价结果应用工作办法,对D类企业予以限制并推动淘汰退出,形成优胜劣汰的倒逼机制。
(5)疫情防控更有力。常态化抓好企业疫情防控,引导和督促企业时刻绷紧防疫弦,从严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牢牢守住不发生疫情底线。
(二)聚力四项支撑,全力促进核心抓手实现新突破
1. 聚力技术改造调结构。坚持把技术改造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加大技改投资力度和改造步伐,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1)强化计划引领。编制下达《2021年宿迁市工业项目投资计划》,形成“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积极对接省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产业链,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计划、产业集群项目盘子。
(2)强化入库列统。建好在建技改项目底库,对总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进行全口径统计,按月跟踪项目进展情况。
(3)强化调度服务。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原则,按月调度300个设备超千万元技改项目和列省重点工业项目,及时协调解决问题,按月通报进展情况,切实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2. 聚力科技创新激活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1)注重技术创新项目建设。组织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征集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下达导向性计划,组织宿迁学院等科研院所进行跟踪服务。选排一批优质项目冲刺省级核心能力攻关、创新能力建设、质量攻关等项目计划,着力攻克一批重大核心技术瓶颈。
(2)注重企业创新载体建设。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培育库,开展业务培训班,全年新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个以上,其中省级10个以上。
(3)注重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引导企业开展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对条件成熟的尽快进行科技查新、企业标准制定、质量检测,帮助企业申报省级和市级鉴定,全年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新技术200个以上;优选、推荐部分产品申报省推广应用,争取进入省重点推广应用目录15个以上。
3. 聚力绿色发展促转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示范创建为引领,全面提升我市工业绿色发展水平。
(1)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持续抓好绿色制造示范创建工作,组织重点园区和企业开展针对性改造提升,创建国家级绿色示范1个、省级绿色工厂3户、市级绿色工厂30个。
(2)加快推进节能降耗。建立能耗强度三级预警机制,督促一级、二级预警的县(区)制定整改方案并落实。在化工、纺织等高耗能行业实施节能和循环经济重点项目50项,形成3万吨标准煤的年节能能力。对171户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进行重点监测,对能耗占比大、产出效率低的用能单位实行“一企一策”监管。强化节能执法,将规模以上企业全部纳入执法对象库,常态化开展节能监察。
(3)加快工业污染防治攻坚战进程。实施“散乱污”企业整治专项行动,夯实属地责任,强化排查整改,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加强应急减排管控,制订出台工业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方案,持续推进差别化管控措施落实。
(4)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深入实施去产能行动,组织实施一批去产能项目,着力化解过剩产能、鼓励淘汰低端低效产能和落后工艺装备,全年实施去产能项目30个以上。
4. 聚力安全生产筑防线。认真落实三定方案和安委办工作职责,进一步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持续做好国务院、省、市督导组、巡视巡察组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推动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落地见效,确保安全生产工作有力有序平稳。
(1)全面落实化工整治任务。扎实开展分类处置,全年组织推进5户企业关闭退出、11户停产整改、45户限期整改、1户搬迁重组,确保十月底前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围绕《江苏省化工园区(集中区)认定办法》6项认定标准,宿迁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园一季度前上报争取认定。推进化工行业危化品使用专项治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遏制化工企业危化品使用安全事故发生。
(2)全面推进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明确“三区四核十五点”各自定位、发展方向和目标,主要围绕入园和提质做文章,提升配套服务水平,新建项目一律入园,完成园外企业搬迁入园50户以上、兼并重组90户以上、提升改造企业650户以上。开展关停取缔及消除重大安全环保隐患企业“回头看”,严防死灰复燃、旧病复发,坚决守住发展底线。
(3)全面推进管理创新。要不断创新抓安全生产方式方法,形成宿迁工信特色,每半年组织一次化工企业主要负责人向市化治办述职,督促各县区化治办面向化工生产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人员每半年开展述职问询活动。
(三)强化三项保障,全力推动保障能力实现新提升
1. 强化基础业务保障。全面提升干部职工业务能力与素质,着力以业务能力与素质的大提升更加有力推进工业经济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
(1)理清业务内涵。重点建立履职业务清单、履职政策清单、工作推进措施清单,理清推进各项工作开展的基本流程与方法路线,切实做到全盘把握、运筹有方、精准落实。
(2)强化教育培训。高质量组织好“工信课堂”和“工信讲坛”,将业务“三项清单”作为“工信课堂”的主讲内容,将“6+3+X”产业体系建设作为“工信讲坛”的重点安排。
(3)提升工作质效。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学习研究和能力储备,努力成为工信领域的行家里手,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提质增效。
(4)加强调查研究。围绕全市重点工作,按50%在企业、50%在局里的要求,全局上下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各地、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扎实掌握各地行业、企业、园区的详细情况,做到“烂熟于胸”。
2. 强化管理服务保障。
(1)全面推进制度落实。组织学习并严格落实以新修订的37项制度为重点的规章制度,建立制度督查与问责问效机制,着力在立规矩、守纪律、正风气、促发展上见成效。
(2)全面推进机制创新。持续开展管理服务创新活动,在全局形成一盘棋思维,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管理服务体系和机制,确保各级各类工作要求能够第一时间、第一速度、第一效率得到落实。
(3)全面推进宣传工作。提高亮点工作、特色做法宣传意识,严格落实政务新媒体、党政信息报送制度,进一步加强集体荣誉感。
(4)全面推进督查考核。以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为督查重点,以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指标要求为考核基本内容,进一步加大督查考核力度。
3. 强化基层党建保障。
(1)推进党建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党支部组织生活规范化建设导则,强化党员e家管理,不断增强党课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2)打造工信党建平台。重点建设党员学习平台、党性教育平台、党员服务企业平台。充分利用“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和“学习强国”组织开展党员学习活动,积极打造助企服务工信特色品牌。
(3)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水平。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抓好线上线下新闻信息发布,推进阵地队伍建设;加强安全管理,严格管理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引导平台,落实国家安全、网络安全职责任务,认真执行讲座论坛等活动报备审批制度,定期组织专题分析研判。
(4)夯实党风廉政建设基础。加强党风廉政教育、警示教育,增强廉洁从政意识,强化廉洁风险点防控;严格落实问责条例,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切实把“两个责任”落到实处。各县区要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教育,以制度规范人、以纪律约束行为,确保工信系统风清气正,廉洁履职。
2021年全市工信系统综合规划工作要点
一、主要目标
1. 产业培育。高端纺织、绿色建材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增长20%以上,分别达到524元、183亿元。化学纤维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23亿元,增长20%以上。
2. 企业培育。新增超百亿元企业1户,10亿元企业15户,超亿元企业100户。
3. 兼并重组。实施并购额超3000万元兼并重组项目20个。
4. 去产能。完成淘汰低端低效产能项目30个。
5. 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500辆,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400个。
二、重点工作
(一)产业培育
1. 培育主导产业。认真履行纺织服装、绿色建材产业发展办公室职能作用,建立企业库,每月进行调度,按季总结分析,全年组织开展2次以上供需对接活动,高端论坛1次以上。
2. 创新产业培育新机制。认真落实《关于加快重点产业链培育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意见》,3月份前制定全市重点产业链年度工作计划,重点实施“四项机制、六个行动”,即市领导挂钩联系产业链机制、“十个一”工作推进机制、月通报季调度年考核推进机制,县区部门共建共促机制;实施产业链招商行动、主导企业培育行动、协同创新提升行动、信息化赋能行动、平台建设提升行动,开放合作行动,细化分解年度目标任务,排定重大工作、重大活动30项以上,分产业链举办招商引资、供需对接、产业发展论坛、技术攻关等活动20场以上。推动20条产业链实现产值增长20%以上,达到2800亿元,化纤产业链超过120亿元。
3. 完成十四五规划编制。3月份完成“十四五”工业经 济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上半年提交市政府批准。
(二)企业培育
4. 建立培育库。2月底前建立全市规模企业(跨档升级)培育库,明确开票销售超百亿元、50亿元、10亿元、1亿元培育对象、培育目标,每季度动态更新一次。
5. 强化月调度。每月15日前,调度一次培育库内企业开票销售情况,对未达到序时进度的,剖析原因,找准对策措施。
6. 实行季分析。每季度召开一次条线系统会议,交流各地经验做法,互相借鉴。每季度形成分析报告。
(三)兼并重组
7. 落实按月调度。围绕年度实施20个目标,建立兼并重组项目库,不少于40个,并加强项目入库审核,确保项目质量。项目库每季度动态更新一次。对入库项目实行月调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问题,切实加快项目推进步伐。
8. 突出项目服务。强化兼并重组项目信息发布,拓宽发布渠道,提高兼并重组信息知晓率,积极推进我市企业与国内知名企业、大企业(集团)开展兼并重组。帮助企业牵线搭桥,柔性引进兼并重组专家团队,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提高项目洽谈成功率。
9. 强化组织推进。调整出台2021年兼并重组项目认定办法。建立考核机制,明确各县区实施交易额超3000万元兼并重组项目任务,以考核推动任务完成。组织召开兼并重组项目现场推进会,编印典型案例汇编,总结交流各地经验做法,现场观摩典型企业,营造良好环境。
10. 落实支持政策。加强项目现场核查,确保项目真实性,对完成兼并重组的项目,及时组织市级认定。积极推荐我市项目申报省兼并重组专项资金支持。年底严格兑现市级奖补资金。
(四)去产能
11.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按照省要求,制定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要点,明确市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牵头部门统筹协调作用,高质量完成各类国家、省督查检查工作。组织开展落后产能全面排查,一经发现,立即责令属地政府关停取缔。
12. 鼓励提前淘汰低端低效产能。深入排查过剩产能、低端低效产能项目,2月份建立去产能项目库,入库项目不少于30个;3月份将去产能任务下达至各县区,实行双月调度,定期督促检查通报,协调解决项目问题,确保10月底之前全面完成年度去产能任务。
13. 推进工业围城关停搬迁提升行动。每月调度一次工业围城涉及县区企业关停搬迁提升情况,督促属地按照时间进度推进到位,确保年度计划全面完成,每月报送市发改部门。
14. 加强政策宣传解读。结合“政策宣传月”活动,加大“5321”工程意见中淘汰低端低效产能相关政策条款的宣传力度,扩大政策知晓率,营造去产能良好工作环境。年底,严格兑现落实支持政策。
(五)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15. 强化政策引导。3月份,制定出台《宿迁市2021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地方财政补贴细则》,将充电桩建设补贴逐步向运营补贴转移,提高充电桩的使用效率,实现以桩带车。
16. 组织全面整改。对不能正常使用的充电桩,督促各建设运营单位抓紧整改,确保所有桩正常在线。对不能整改的建设运营单位,记入失信行为。在线率低于80%的,不得申报财政补贴。
17. 推动集中建设运营。落实市领导会办意见,加快充电桩运营管理平台投入使用。推动现有充电桩运营单位完成整改后,统一交由市交投公司运营管理或自主规范经营。公共领域新建充电桩全部由交投公司集中建设、运营、管理。
18. 强化安全管理。建立年度充电桩安全隐患评估制度,委托第三方对所有充电桩进行专业检测,出具评估报告,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立即加以整改,确保做到正常运行无隐患。
2021年全市工信系统运行监测协调工作要点
一、
主要目标
1.
主要指标。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3%,开票销售增长20%。
2.
产业培育。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有机新材料产业链产值增长20%以上。
3.
“5321”工程。牵头做好年度“5321”工程推进工作;全年新增省级服务型示范企业2户以上、市级10户以上。
二、
重点工作
(一)切实加强运行监测协调
1.
健全运行监测机制。进一步完善“宿企通”平台功能,加强规上企业数据规范填报,提高填报时效和质量。建立千百亿级产业头部企业信息员制度,明确企业填报人员,开展填报业务培训,按要求完成月度数据、专项调查问卷等填报工作;每季度对企业填报数据及质量等情况进行通报,每年对企业信息员填报情况予以考核。
2.
加强运行调研分析。按照50%在企业、50%在局里的要求,加强与局相关处室及市有关部门对接联系,每半月联动赴县区和企业开展调查研究。严格执行月度部门调度会议制度,每月与统计、税务、供电、科技、商务、人社等部门开展联合分析研判,会同各产业办监测调度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情况,每月10日前形成工业运行信息快报,每月20日前形成正式分析报告。
3.
深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综合评价工作。以县(区)为主体开展2020年度综合评价工作。一季度组织各县区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综合评价工作方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分办法;5月底前完成基础数据归集,6月底完成数据体检核实,7月底前完成分类评价并确定评价结果。学习参考苏州、扬州等市经验做法,研究我市综合评价结果运用办法,制定出台基于评价结果的差别化政策。
(二)着力推动重点产业和企业培育
4.
加快推动新材料产业培育。围绕三年任务收官要求,研究制定《2021年度新材料产业培育推进计划》,明确目标要求和推进措施,全力推动细化落实。按月对产业运行情况开展调度监测分析,按季形成产业运行情况报告,并提出发展建议。举办开展新材料产业专题政策宣讲会、专题招商会、产品供需对接会等,组织新材料重点企业参加“苏南行”等活动。
5.
抓好有机新材料产业链培育。认真落实“十个一”工作推进机制,会同首席专家、智库单位、支撑机构深深度梳理产业链发展现状,全面掌握龙头企业、核心技术、主导产品、重大项目、重点平台、特色载体等情况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断点痛点,编制发布产业链发展研究报告、产业链图谱等。建立产业人才清单,组织参加产业链人才供需对接活动;围绕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依托宿迁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园组织开展产业链招商活动。定期报送市领导调研、工作推进情况和产业培育重大进展,每季度协助市领导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并形成季度工作总结。
6.
牵头推进实施“5321”工程。会同各相关处室研究提出2021年落实《宿迁市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推进方案,明确年度目标、重点任务及推进举措,制定考核细则并将任务分解到相关县区。按月跟踪推进情况,每季度形成通报,并牵头做好三季度及年度考核工作。
7.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对接。组织各地工信部门和市各产业办分地区分产业制定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对接活动计划,研究制定具体对接活动方案,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全年组织活动不低于50场,其中市级层面不少于8场。
(三)积极推动生产服务业发展
8.
全面摸清生产服务业发展现状。针对全市生产服务业发展现状,一季度组织开展全面调研,掌握现有基础情况,对存在差距和短板不足进行分析,提出工作对策和建议。对照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工业设计等类型和标准,对我市符合标准或有条件创建的企业进行排查,建立企业(项目)培育库,强化培育措施和进度安排,加强跟踪推进,每季度通报培育进展情况。
9.
开展省市示范创建活动。研究制定市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认定办法、市级工业设计中心企业认定办法,三季度前完成首批市级企业的组织申报和评审公布工作。在此基础上,择优推荐申报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10.
加强典型示范引领。上半年我们将对市内、市外的服务型制造、优秀工业设计中心等典型案例和项目进行汇编,发放给千百亿级头部企业、专精特新等中小企业)。借助省工信厅和省工业设计协会力量,举办1-2场专题讲座,邀请知名专家开展专题培训授课。
(四)全力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11.
认真落实政企沟通新机制。开展市级领导和部门(单位)常态化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工作,调整市领导和部门(单位)联系企业名单,进一步明确联系服务工作要求,每季度将对联系服务企业反映的问题诉求解决情况进行通报。研究出台宿迁市服务企业优秀单位评价办法,年底评选出20家左右服务企业优秀单位。建立月调度、季督查、年考评机制,会同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定期通报政企沟通工作开展清况,并列入年度高质量考核事项。
12.
常态化公开征集企业问题诉求。建立健全政企直通渠道,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信函等方式,每两月公开征集一次企业在生产经营、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融资、用工、人才、进出口、交通物流、手续办理、政策扶持等问题和诉求,并分办交办有关县区和部门(单位)予以办理;同时筛选一批具有面上普遍性、典型性问题,提请市委市政府专题会办解决。
2021年全市工信系统投资与技术创新
工作要点
一、主要目标
1. 投资增速方面:确保全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速在全省第一方阵。
2. “5321”工程方面:调度实施设备投资超千万元技术改造重点项目300个,当年竣工项目达到200个以上。
3. 示范创建方面:创建市级以上示范智能车间50个以上(其中:省级3个以上),争取建成省级智能工厂1个。
4. 技术创新方面: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新技术200个以上,创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个,其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以上,争取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创建上有突破。
5. 产业培育方面:力争机电装备产业全年产值同比增长20%以上,推动机电装备产业率先成为千亿级产业。
二、重点工作
(一)优化项目建设服务。一是编制年度项目计划。认真摸排,精挑细选,对重大项目实地核实,编制下达《2021年宿迁市工业项目投资计划》,分县区、分行业、分投向进行分类培育,做好对上汇报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全省重大工业项目计划、产业集群项目盘子。二是动态跟踪统计分析。对总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进行全口径统计,按月跟踪统计分析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切实做好项目投资入库列统工作。三是抓好重点项目服务。扎实推进“5321工程”技改项目建设,调度实施300个设备投资超千万元技术改造项目,切实推进项目实施进度,确保当年竣工项目达到200个以上。对省重点项目和智能制造项目,按月公布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按季收集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按问题性质开展分类会办,上半年召开全市技术改造投资现场观摩推进会,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亮点做法,形成各地争相“抓项目、促投资、保增长”的竞争态势。四是完善局领导挂钩服务重特大工业项目制度。做好服务工作,协助各位局领导按照挂钩联系县区分工,对50亿元以上重特大工业项目,按月上门服务,及时发现掌握、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五是提升项目规范化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化工项目备案管理,强化技改项目事中事后管理和监督抽查。
(二)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一是做好政策设计引领。全面开展企业智能化发展情况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研究出台《宿迁市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并推进实施《宿迁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二是组织开展企业对标自评估。按照工信部和省工信厅布置,推进GB/T39116-2020《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GB/T39117-2020《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方法》两项国家标准的应用实践,组织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对标自评估。三是抓好智能制造项目建设。重点调度实施60个智能制造项目,按月公布全市智能制造项目建设情况,按季分析全市智能制造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难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投产达效。四是开展智能车间建设诊断。争取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通过公开招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标有能力的技术服务商(系统集成商),对列入全市年度培育计划的示范智能车间进行诊断,争取诊断50户以上。五是开展智能车间认定。开展市级示范智能车间创建、认定、推广工作,组织申报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全年创建市级以上示范智能车间50个以上、省级示范智能车间3个以上,力争省级智能工厂再有收获。六是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分行业总结一批智能化应用典型案例,开展推广活动,组织企业参观和交流活动。
(三)加大技术创新研发。一是强化技术创新导向计划管理。年初开展全市制造业重点技术创新征集工作,建立培育库,下达导向性计划,开展分类管理,按月跟踪通报进展情况,及时掌握企业技术应用和需求动态情况。二是强化企业创新载体培育建设。建立技术中心重点培育名单,组织1期技术中心知识培训班,帮助和支持企业申报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确保全年新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个(其中:省级10个以上),争取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创建上有突破,注重服务切实提升创新载体运行质态;加强统筹协调,积极向省工信厅汇报争取,整合相关资源,推动省级酿造创新中心建设,力争实现实体化运作。三是强化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入手,组织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科技创新,选排一批优质项目冲刺省级核心能力攻关、创新能力建设、质量攻关等项目计划,积极参与省重大课题的评选和竞标,完成年度省级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任务,开发鉴定一批市级新产品,形成梯队培养模式。四是强化新产品推广应用。对近三年已经鉴定的新产品新技术,好中选优,每季度定期组织申报省重点推广应用,争取进入省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目录项目超过15个。五是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向的征集,优选向省推荐,积极争取纳入全省计划,策应省级科研院所技术支持;同时,与各部门、各产业办公室共同推进这批项目的实施,切实解决企业技术难题,配套相关政策支持。六是强化企业质量品牌建设。按省厅布置扎实开展质量标杆、品牌培育和标准领航等工作,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质量意识。七是推进军民融合工作。按要求做好“民参军”等工作。八是强化部门联动。推动我局与宿迁学院建立完善工作共商机制,促进人才互动,形成政校企工作合力,发挥学院专家在产业培育、政策咨询、项目论证、科技研发、产学研、新产品鉴定等工作中作用,共享科技信息资源,共同推进企业技术研发。落实我局与市科技局合作框架协议,在企业技术中心联合认定、行业共性创新载体培育、企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对上政策资金争取等方面开展合作。
(四)狠抓机电装备产业发展。一是统筹谋划推进。编制2021年机电装备产业培育计划,排定年度产值目标,并分解到县区。建立机电装备2021年重点项目培育库,进行针对性服务。加强对产业发展情况的运行调度,按月掌握重点企业的生产情况,按季度开展重点机电装备企业存在问题调研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帮扶举措,适时召开会办会、协调解决。二是发挥协会作用。推进机械工业行业协会换届改选,建立协会相关制度,召开换届会议,实行实体化运行。三是帮助开拓市场。搭建企业交流平台,牵线搭桥、促进地产品配套,组织召开激光装备需求对接会,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第十一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展会。四是抓好装备工业行业管理。开展全市铸造产能调查,对拟退出铸造产能、拟新上高端铸造项目产能需求进行统筹,切实做好铸造产能置换工作。五是推进重点产业链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重点产业链培育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意见》精神,认真落实“十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切实抓好动力电池、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和培育工作。
(五)筑牢推进工作基础。一是积极投入对标争优活动。按照“高定位、创特色、争先进”和“四有”要求,切实查找工作中的短板弱项,深挖思想根源问题,系统谋划工作举措,树立追赶超越标杆,不折不扣落实好基础业务建设提升年、管理服务创新年创建任务,力争项目推进、智能制造、新产品开发、核心技术攻关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二是扎实履行安全生产职责。按照处室分工,搞深搞透产业政策,做好化工项目备案、技改项目管理等工作,抓好船舶修造企业、民爆行业安全生产管理。三是扎实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在局党组的领导下,进一步研究细化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制定并推进落实《市工信局2021年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方案》,高质量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务服务优化、企业服务提升等任务,并在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政企沟通新机制等方面形成改革创新成果典型案例,确保在全市考核中取得好成绩。四是抓好政策资金争取兑现。认真研究国家和省专项资金申报政策,筛选基本符合要求的企业(项目)进入备选库,与县区、企业联动,做好政策解释和业务指导工作,提前安排企业完善项目备案、环评、能评、安评、规划、土地等相关手续,加大汇报争取力度,争取有大的突破;在市级专项资金方面,严格按照政策要求进行项目审核,确保不出问题,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2021年全市工信系统中小企业工作要点
一、主要目标
1. 企业培育目标。推动企业“小升规”,新增开票销售超2000万元工业企业400户;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创建市科技小巨人企业15户以上,市专精特新产品15个以上,培育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户以上,新增股改企业40户,年内A股上市企业达3户。
2. 服务体系目标。企业服务云平台上线运行,提供智能政策服务、企业诉求反馈、产品供需对接、中介服务超市等服务功能,平台工作制度健全完善;培育省级大中小融通型特色载体1个、省级中小企业星级公共服务平台2个以上、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个以上。省小微企业运行监测平台监测企业月度数据上报率各县区100%。
3. 专项培训目标。举办1期知名大学中小企业培训班、1次宿迁企业家苏南名企行活动,承办5场以上“英才名匠”产业人才培训活动,全市共开展中小企业专项服务活动40场次以上,服务中小企业3000家以上。
4. 产业培育目标。绿色食品产业规上总产值达到545亿元。
二、重点工作
(一)推动小微企业规模发展
以新投产工业企业和年营业收入1000-2000万元的小微工业企业为主要培育对象,通过摸排调查、座谈考察等形式摸排企业情况。2月分解下达年度目标,精选700户以上小微企业进入市级规模工业企业培育库,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走访联系制度,通过现场帮扶和专家指导,开展精准服务。对年内有望实现规模以上突破的新投产企业做好跟踪服务,每月推动一批新投产工业企业进入规上名单。7月配合市统计局开展“准四上”企业核查,5月、10月联合市统计局开展2场“小升规”工业企业申报培训辅导,10月底组织达到条件的存量企业及时申报入库,并切实做好政策扶持奖励工作。常态化推动“小升规”工作推进和经验交流,做好情况通报,提升“小升规”工作完成质量,确保省高质量考核争先进位。
(二)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围绕培育优势产业链,引导企业在机电装备、高端纺织、新材料等领域做精做优做强,打造行业“小巨人”企业。将工作和政策发力点聚焦于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遴选100户以上拥有核心技术的成长性好、专业化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产品服务特色化明显的企业纳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加强对入库企业跟踪服务和政策扶持,举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场培训活动;联合市金融监管局、银行机构组织专精特新企业融资对接会,鼓励银行开发“专精特新贷”等专属金融产品;组织专精特新企业参加国内大型专业展会和省内外技术、产品配套需求对接会;借助企业服务云平台,帮助专精特新企业进行网上展示和开拓市场。积极推动双星彩塑、景宏新材料、新亚强等企业创建国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围绕年创建6户以上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目标组织开展申报培训和指导,鼓励已认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跨档升级,争取省级专项政策支持。
(三)深入推进企业创新创业
推进小型微型企业“双创”载体建设。进一步营造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培育一批基础设施完备、综合服务规范、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市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创建一批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支持大企业、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主营业务方向建设面向小微企业、创业团队和创客的“双创”平台。加快推进以“互联网+”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空间为一体的创业创新载体建设。
举办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工信部、省工信厅关于举办“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的部署,进一步创新大赛的组织方式,多渠道挖掘一批创业创新优秀人才和优秀项目,举办2021“创客中国”江苏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宿迁区域赛,进一步营造创业创新氛围。
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着力挖掘和推广融通发展模式,夯实融通发展平台载体,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提高中小企业专业化水平,激发产业创新活力,构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共享资源、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支持实体园区争创国家和省级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特色载体,联合市财政加强对中央财政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项目资金跟踪管理,加快泗阳经开区功能纤维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和联炬智慧城产业科技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做好绩效目标终期评价,打造成全省融通发展示范载体。
(四)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支持
实施上市企业培育工程。鼓励企业改制设立股份制有限公司,统筹谋划上市企业培育和优势产业链打造两项工作,将产业链链主企业作为上市重点培育对象。建立上市企业储备库,实行名单制管理,通过梯队培育,不断壮大上市后备资源,重点推动华绿生物、阿尔法药业等企业实现A股上市。引导企业规范运作,二季度、四季度联合市金融监管局开展2次拟挂牌上市企业上市实务及直接融资培训会,做好资本市场业务知识、上市实务操作等各类培训辅导。加大上市后备企业服务保障,通过企业问题会办会、“一企一策”帮办服务等举措协调解决企业在有关权证办理、项目要素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创新金融支持服务方式。调研摸排市20条产业链企业融资需求,与市金融监管局、市人行、市银保监局共同成立市重点产业链培育金融服务联席会议制度,为产业链企业融资提供及时服务指导。更新优质中小企业融资推荐名录,将获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江苏精品”等称号的中小企业向全市银行机构推介,鼓励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开发精准支持的金融产品,积极提供中长期贷款。深化政银企对接机制,与交通银行等银行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市金融监管局、市人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实效性强的银企对接活动,全年开展银企对接会不少于2场次。做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信息报送工作,确保系统数据报送、审核工作有序。
(五)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建设企业服务云平台。针对惠企政策堵点、诉求处理难点、配套合作淤点、机构服务痛点,创新企业服务方式,运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手段,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打造政令畅通、有求必应、服务精准、快速便捷的一体化企业服务平台,增强中小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一季度完成平台招标工作,确定平台建设机构并搭建平台框架;二季度完成云平台搭建和基础数据录入工序,平台上线试运行;三、四季度不断丰富完善平台功能,建立健全部门联动制度,确定平台运作考核机制。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支持产业链培育和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三星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积极支持京东云申报省五星级示范平台。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建设面向小微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各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服务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公益性公共服务。推动市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实体化运作,扩充人员力量,为企业服务云平台有效运行提供精细化服务。
实施中小企业人才培育计划。围绕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突出普及规范和高端引领两个重点,开展领军人才、管理提升、创业成长、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等类型人才培训,实施“985”高校实地培训计划、“苏南行”名企考察计划、“英才名匠”产业人才培训计划、“精准服务进园区”惠企帮扶计划,根据企业类型量身定制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帮助我市中小企业对标找差、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带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筑牢防范新增中小企业欠款防线。贯彻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江苏省清欠漏报瞒报等行为处理工作方案》,巩固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成果,加大对已清偿欠款的“回头看”力度,建立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的落实机制,从制度层面严防和杜绝发生漏报瞒报、新增拖欠和边清边欠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投诉举报核查处理制度,对企业投诉举报以及国家和省收转的拖欠问题线索认真核实处理,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六)培育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推动重点产业链建设。根据《关于加快重点产业链培育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意见》要求,围绕酿造(酒)、食品加工、畜禽和水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产业链发力,加强调查研究,健全工作专班,把握产业链重点企业、制约行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情况,通过组织行业技术成果转化对接、关键共性技术攻克、产业配套对接、诚信管理体系培训等活动,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推动“中国酒都”建设。持续放大“中国酒都”名片的品牌效应,承办好第二届中国酒都(宿迁)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争取省工信厅在开幕式举办食品制造业(白酒)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线仪式等活动,谋划举办苏酒峰会,省、市酿造(酒)专班联动助力苏酒提升在全国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酒都公园、酒街、三葛酒村、洋河股份白酒智慧酿造、洋河大道5项总投资39亿元的中心城市酒都建设重点工程的项目进度,推动酒旅融合、产城融合。组织酒企赴四川、贵州等地考察学习,以产区形式参加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推动洋河股份10万吨陶坛库和白酒智慧酿造项目、乾隆江南3000吨乾酱原酒扩产和1757酿造场项目、苏河酵母科技项目等列市重大产业项目投资计划的酒类项目投产达效,夯实洋河新区作为酒都核心区的产业基石。
履行盐业管理职责。根据要求做好盐行业管理工作,宣传《食盐专营办法》,联合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等单位开展盐业专项检查,确保食盐质量安全和供应安全。指导盐业公司依法依规建设省级和市级食盐储备体系,保障全市食盐供应。推动全市食盐电子追溯体系建设工作,会同市卫生计生等部门做好非碘盐供应管理、应急管理、信用管理等工作。
2021年全市工信系统节能与综合利用
工作要点
一、主要目标
完成省下达的单位GDP能耗下降率任务;创建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1个,省级绿色工厂3个,市级绿色工厂30个;实施节能和循环经济重点项目50个;通过市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企业20户;完成工业领域污染防治任务,常态化开展“散乱污”整治、落后工艺装备淘汰;对100户以上用能单位开展节能监察。
二、重点工作
(一)强化节能考评监测预警。分解下达各县(区)年度节能任务,按季通报指标完成情况。建立能耗强度三级预警机制,督促一级、二级预警的县(区)制定整改方案并落实。调整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中“单位GDP能耗下降率”指标计分方法,增加节能措施落实情况分值。开展2020年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责任考核,公布考核结果。制定全社会节能工作方案,强化对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工作协调,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定期通报进展。
(二)强化重点用能单位监管。深入推进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节能行动,对171户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进行重点监测,对能耗占比大、产出效率低的重点用能单位实行“一企一策”监管。全面完成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并接入省平台。严格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对未完成能耗“双控”目标任务的企业强制进行能源审计,考核结果纳入社会信用记录系统。在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高耗能行业中选择2-3个行业作为试点开展能效对标,培育在国内同行业中能效指标达到领先的能效“领跑者”企业,实现开展能效对标活动的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
(三)强化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建立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库,围绕化工、纺织、家居、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组织实施余热余压利用、生产工艺节能改造、能量系统优化、锅炉(窑炉)节能改造等节能工程,推进技术升级、工艺革新、设备更新,每季度督查实施进展,形成3万吨标准煤/年节能能力。建立清洁生产企业库,组织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单位产品能耗超限额标准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现废弃物减量化、效益化。
(四)强化终端设备能效提升。以化工企业、高耗能企业和高污染企业为重点,指导企业制定时间明确、效率优先、成本最低的工艺装备更新计划,建立“绿色账本”。通过对比新老工艺装备测算经济效益、节能执法、信用惩戒等措施推动企业动态更新工艺装备,提升终端设备能效。组织开展变压器能效提升行动,全面提升配电变压器能效水平。到2021年底,基本淘汰规模以上企业在役的高能耗风机、电机、水泵、变压器等落后用能设备。
(五)强化绿色制造体系构建。建立国家、省、市绿色制造示范三级培育库。研究制订《市绿色工厂评价办法》,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诊断,督促企业对照诊断结论进行整改,双月督查整改进展,年底前组织第三方机构现场评价验收。邀请绿色制造领域领先服务机构对培育库内企业开展培训,重点指导企业申报国家绿色制造示范和省绿色工厂。建立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库,对入库企业加大调度,力争实现突破。
(六)强化污染防治水平提升。实施“散乱污”企业整治专项行动,每季度制定工作方案,夯实属地责任,强化排查整改,严格责任追究,加强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交办,全面完成“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验收。将“散乱污”企业整治工作纳入市对县区高质量发展总体考核。加强应急减排管控,制订出台工业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工作方案,按要求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加强督查检查,推进应急管控措施落实。加快清洁原料替代,分解下达县(区)任务,按月调度工作进展,对替代情况开展现场督查和年度验收。
(七)强化工业企业节水减排。实施水资源利用循环化改造,推进火电、纺织、食品等重点行业企业采用高效冷却、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等节水工艺和技术,提升用水效率。开展高耗水工艺、技术和装备排查,限期淘汰。落实《宿迁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会同市水利局开展水效领跑者、节水型企业创建等活动。
(八)强化项目全程用能管控。严格节能监督管理,强化项目源头控制,对工业技改项目通过“线上运行+信用承诺+容缺办理”开展节能审查。加大节能监察力度,将规模以上企业全部纳入执法对象库,制订年度节能监察“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管方案,常态化开展节能监察,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用能行为。以信用手段倒逼企业节能,实施《宿迁市用能单位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强化结果运用,对用能单位违法违规行为实施信用联合惩戒。
2021年全市工信系统两化融合推进工作要点
一、主要目标
重点围绕“6+3+X”制造业产业体系和20条重点产业链,实施“龙头带动、百企示范、千企上云”工程,加快推进全市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60以上。
1.
提升覆盖面。以培育库入库企业为重点,开展数字化转型专题调研,实现入库企业全覆盖;组织数字化转型专题培训和考察交流活动,实现入库企业参训全覆盖;以规上企业为重点,拓展两化融合贯标和星级“上云”覆盖面,力争全年规上企业两化融合贯标覆盖率超过5%、星级“上云”覆盖率超过25%。
2. 形成推进链。围绕20个重点产业链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星级“上云”、两化融合贯标、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标杆工厂建设,提升各产业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依托行业优秀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产业链协同,推动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和企业节点对接。
3. 打造示范点。以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为重点,打造工业互联网建设示范点,力争创建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2个,评定市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0个左右,实施“5G+工业互联网”项目不少于10个。
二、重点工作
(一)实施龙头带动工程。注重推动20条重点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推动企业连接应用工信部2020年度优秀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平台带动产业链资源有效协同。
1. 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探索推进“一县区一平台、一行业一平台”培育工作。推动酿造、化学纤维、智能家电、高端家居等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力争创建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以上,努力实现各县区都有工业互联网平台。每季度,分产业组织先进企业学习考察活动。
2. 推进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建设。3月份,围绕已创成省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企业,组织申报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力争创建省标杆工厂2个。10月份,遴选认定市级标杆工厂10个左右,进行梯度培育,树立行业工业互联网应用“灯塔”。
3. 加快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加快推进洋河股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确保3月份部署上线。4月份,组织企业对接应用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全年力争二级节点接入企业不少于50户,标识注册量1亿以上。
4. 推进产业链企业“上平台”。以纺织服装等产业为重点,6月份,组织现场考察学习活动,推动50户以上中小企业对接应用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平台线上采购、仓储集拼、分销流通、供应链金融等功能,主动融入大企业、行业产业供应链体系。
5. 探索反向定制(C2M)新模式。7月份,推动相关县区围绕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智能家电等主导产业头部企业对接京东云C2M、阿里云犀牛智造等规模化定制专业平台,通过柔性组织产品设计、制造资源和生产流程,打通消费端和生产端,发展低成本大规模定制,建设 C2M 数字工厂。
(二)实施百企示范工程。推动20条重点产业链头部企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示范引领数据驱动、智造赋能的新路径。
6. 推动实施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以产业链头部企业为重点,围绕传统装备联网、生产工艺优化、进度智能管控、能源效率优化、安全生产管理等环节,调度实施数字化改造提升重点项目50个以上,打造覆盖20条产业链细分行业的数字化应用示范企业。
7. 组织两化深度融合咨询诊断。5月份,聚焦省工业互联网平台、标杆工厂、五星级“上云”等3个创新方向,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遴选优秀服务机构对有数字化改造意向的50家产业链头部企业数字化情况进行咨询诊断。以诊断服务为引领,推动企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项目。
8. 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3月份,以19户省贯标试点企业、55户省两化融合重点企业和20条产业链头部企业为重点,组织咨询机构与重点企业“结对子”,开展贯标2.0宣贯和专题培训等活动,力争新增通过贯标企业30家以上,规上企业贯标覆盖率5%以上。4月份,以全市规上企业为重点,组织引导企业登录“江苏省两化融合服务平台”(http://jiangsu.cspiii.com/)开展线上评估诊断。
9. 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聚焦设备协同、辅助装配、质量检测、智能理货、环境监测等5G典型应用场景,推动龙头骨干企业与专业服务机构、通信运营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施“5G+工业互联网”项目10个以上。
(三)实施千企上云工程。重点推动规上企业创建省星级“上云”企业,促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中的普及应用。全年新增三星级以上“上云”企业300户以上,力争规上企业星级“上云”覆盖率25%以上。到2023年,累计新增1000户。
10. 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是实现星级“上云”的前提和基础。要推动企业应用云化软件系统,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人、财、物、事等企业资源管理功能,实现业务“上云”。引导企业通过嵌入传感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数字化技术改造非数字化装备,突出推进企业应用制造执行系统(MES),加快数控技术应用推广和数控设备联网集成,实现数据“上云”和设备“上云”。
11. 开展数字化转型培训。3月份开始,在各县区分别组织开展分产业、分行业、形式多样的数字化转型培训活动,推动服务机构与企业加强供需对接,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上云”意识,引导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实现深度“上云”。
12. 提升企业“上云”实效。有效整合工信部门、工业企业、服务机构三方力量,深入企业一线,聚焦企业需求,提供个性化、符合实际需求的数字化改造和“上云”产品,“一企一策”形成数字化改造方案,通过给企业带来实际效益体现“上云”价值。
三、保障措施
1.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企企通”工程,全年新增工业企业接入100M以上互联网专线500户。新建设开通5G基站2000个以上,加快推动5G 网络在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化工园区的深度覆盖。9月份,举办工业信息安全知识培训、网络信息安全检查等活动,确保工控信息系统安全。
2. 引进培育专业服务机构。深化与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优质服务机构的合作,引进双跨级、行业级、供应链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我市产业发展。加大专业机构培育力度,组织“全市数字化转型优秀服务机构”评选,支持其业务拓展。
3.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3月份,编印工业互联网建设、企业上云等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集。采取小班化、专题化方式,每月分产业链、分区域组织专题培训班、开展现场观摩等活动,实现重点培育库入库企业全覆盖。4月份,以产业链头部企业为发起单位,推动成立首席信息官(CIO)联盟,持续开展论坛沙龙、研习交流、走访游学等活动,提升企业信息化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4. 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对工业互联网、两化融合贯标、规上企业星级“上云”、“5G+工业互联网”等重点工作,每季度召开工作推进会议。持续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题调研活动,实现培育库入库企业全覆盖。提高工作精准度,建立重点企业(项目)培育库精准辅导推动,对未列入培育库的企业(项目)在考核时将不计算成绩。
2021年全市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任务分解表
县 区
|
新增规上企业省星级“上云”数量
|
实施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
|
省工业互联网平台
|
省级
标杆工厂
|
市级
标杆工厂
|
新增
规上企业
贯标数量
|
规上企业两化融合自评估数
|
新建5G基站数
|
实施“5G+工业互联网”项目
|
对接二级节点的企业节点数
|
标识注册量(万)
|
新增“企企通”用户数
|
|||
三星
|
四星
|
五星
|
合计
|
||||||||||||
沭阳县
|
83
|
20
|
2
|
105
|
16
|
1
|
1
|
3
|
14
|
103
|
532
|
2
|
23
|
2300
|
171
|
泗阳县
|
35
|
8
|
2
|
45
|
8
|
1
|
1
|
2
|
6
|
48
|
313
|
2
|
13
|
1300
|
81
|
泗洪县
|
44
|
9
|
2
|
55
|
8
|
1
|
1
|
2
|
6
|
55
|
278
|
2
|
20
|
2000
|
92
|
宿豫区
|
24
|
5
|
1
|
30
|
6
|
1
|
1
|
2
|
4
|
36
|
308
|
2
|
11
|
1100
|
60
|
宿城区
|
29
|
6
|
1
|
36
|
6
|
1
|
1
|
2
|
4
|
31
|
404
|
2
|
5
|
500
|
52
|
经开区
|
15
|
4
|
1
|
20
|
3
|
1
|
1
|
1
|
3
|
20
|
52
|
1
|
4
|
400
|
34
|
湖滨新区
|
1
|
1
|
1
|
3
|
1
|
1
|
1
|
1
|
1
|
2
|
50
|
1
|
1
|
100
|
3
|
苏宿园区
|
1
|
1
|
1
|
3
|
1
|
1
|
1
|
1
|
1
|
2
|
23
|
1
|
1
|
100
|
3
|
洋河新区
|
1
|
1
|
1
|
3
|
1
|
1
|
1
|
1
|
1
|
3
|
40
|
1
|
10
|
1000
|
5
|
全市
|
233
|
55
|
12
|
300
|
50
|
9
|
9
|
15
|
40
|
300
|
2000
|
14
|
88
|
8800
|
500
|
2021年全市工信系统安全生产工作要点
一、
主要目标
深入推进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完成关闭退出企业5户,停产整改企业11户,限期整改企业45户,搬迁重组企业1户。推动全市1387个问题和1273个隐患实现闭环整改。推动宿迁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园申报升级为省级化工园区。
二、
重点工作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
1. 持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纳入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必学内容,每个月不少于1次,通过工信讲堂、业务培训、集中学习等形式,全年开展全员安全生产专题学习5次以上。在宿迁工信网站,微信工众号等开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在行动”专栏,切实解决思想认识不足,安全发展理念不牢和抓落实存在差距等问题。围绕“学重要论述,促安全发展”专题,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等活动,组织开展领导干部赴县区和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宣讲,讲清楚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安全与发展,讲清楚“一年小灶”取得的阶段性成效,讲清楚专项整治“三年大灶”有关安排,推动新发展理念进一步落实到工信系统各级干部职工,落实到基层、企业和员工。
2. 严格落实工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报告制度。配合市安委办严格执行《江苏省工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报告规定》,加大宣传力度,扎实推进安全风险网上报告系统使用,督促、指导县区工信部门和相关行业工业企业认真对照安全风险目录,规范风险辨识管控清单,实现6月底前相关行业规上工业企业完成首次安全风险报告,年底前所有工业企业完成首次报告。深入排查分析相关行业工业企业存在的主要风险问题,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精准督查,督促企业实施分类分级管理,防早防小化解各类安全风险,遏制各类事故发生。
(二)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3. 明确安全生产工作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深入贯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有关安全生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局各领导班子成员对分管工作范围内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负有领导责任,指导挂钩联系县区和相关产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督促企业隐患排查和整改落实,定期实地检查重点企业安全生产情况,帮助解决安全管理重点难点问题,局各处室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本条线、本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负有直接责任,在发展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及技术改造等方面统筹考虑安全生产,指导相关行业排查治理安全隐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两化融合,推进全市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提高企业本质安全等作为“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4. 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机制。将安全生产纳入局党组重要议事日程,每半年听取全局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信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研究制定局领导班子成员年度安全生产重点工作责任清单并督促检查,修订印发《宿迁市工信局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对全局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进行分解落实。健全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考核制度,将安全生产纳入对县区局和处室的综合考核体系,作为工信系统年度考核和干部职工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全局安全生产工作督查检查,把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情况纳入督查督办内容。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问题隐患交办督办工作机制,对发现的企业安全隐患问题,督促企业迅速制定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对问题隐患排查和整改落实情况,实行“闭环”销号管理,定期开展“回头看”检查。
(三)深入推进化工产业整治提升行动
5. 深入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工作。坚持领导责任不变、工作专班不撤、督导机制不改,持续抓好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发现问题的深化整改,推广复制典型经验做法,在深化巩固责任体系、工作机制、制度规范等方面成果的基础上,聚焦重大风险、聚焦关键环节,全力抓好推进落实。实施专项整治市县(区)联动督导,加强专项整治全过程的监督检查,采取月调度、季通报等方式,强化对突出问题、重大隐患的跟踪督办、闭环整改,全面调度、跟踪问效专项整治推进情况,有力有序有效推动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向纵深发展。全年实现5户化工生产企业关闭退出、11户企业停产整改、45户企业限期整改、1户企业搬迁重组。
6. 加快宿迁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园提档升级。围绕化工行业整治提升相关要求,淘汰一批规模以下低端化工企业,年底前完成退出类企业退出园区。推动红叶气体搬迁入园,与园区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推进仍未完成整改任务的停产整改和限期整改企业。全面梳理园区企业间主要产品和原材料供应链关系,进一步密切园区内部企业产业配套关联性,通过补链、强链等措施,打造上下游配套齐全的生态化工产业集群,夯实园区封闭管理基础,2021年将化工集中区申报升级为省级化工园区,2022年底实现园区内产业配套。
7. 深入开展化工和船舶修造行业危化品使用安全专项治理行动。督促指导化工和船舶修造行业企业开展自查自改、边查边改,3月底前所有危化品使用单位建立“一企一档”,6月底前形成问题隐患整改清单,全面摸清涉及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现状,全面强化使用单位主体责任落实。组织专业力量全面排查、依法开展执法检查等多种形式,对重点企业、重要场所、重要环节安全风险隐患进行深入细致的排查治理,建立风险档案并采取有效管控措施,分类施策,全面遏制使用危险化学品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
(四)加快木材加工(家具制造)产业转型升级
8. 持续推进木材加工(家具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按照转型升级标准,分类实施关停取缔、搬迁入园、提升改造、兼并重组“四个一批”行动,推动产业向集中化、大型化、特色化、基地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实现安全隐患全面消除、污染排放全面达标、产业结构布局全面优化、产品质量全面提升。对照安全标准无法达标的企业、在整改期内按照标准整治后仍未能通过评估验收的企业,2021年上半年要组织“回头看”,检查是否依法全部关停到位;对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新区)内生产工艺落后、产品低端、贡献度低的一般企业,2021年底全部退出;对列入国家限制类目录的工艺、技术、装备,2022年底淘汰完毕。
(五)持续推进其他行业专项整治行动
9. 深入推进粉尘涉爆和深井铸造企业整治。配合市应急管理局对照粉尘涉爆企业6项重点执法事项和铝加工(深井铸造)企业7项重点执法检查事项,2021年底前,开展粉尘爆炸危险场所作业人员10人以上企业、所有铝加工(深井铸造)企业执法检查,2022年底前,完成所有粉尘涉爆企业重点执法事项检查,持续推进问题隐患闭环整改。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铝镁机加工企业涉爆粉尘(废屑)处置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铝加工(深井铸造)行业技术升级淘汰落后促进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2022年底前,深度解决铝镁粉尘(废屑)处置环节存在的安全风险和突出隐患问题;从产业优化升级、严格项目审查、安全技术改造等方面开展联合检查,切实提升铝加工(深井铸造)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六)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工作效机制
10. 狠抓安全生产源头管控。严格安全生产准入制度,从安全、环保、技术、投资和用地等方面严格准入门槛,高标准发展市场前景好、工艺技术水平高、安全环保先进、产业带动力强的项目。针对化工技改项目核准备案,建立健全相关部门联合会审机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布局、达不到安全标准的,一律不予立项、审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大淘汰高危落后产能力度,按照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和落后工艺的要求,减少高危险性、高敏感度生产企业推进涉及危险工艺技术的替代改造。
11. 切实提升产业本质安全水平。认真落实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制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综合运用市场、法治等手段,依法淘汰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工艺和产能。全面排查建库,加强督促检查,强化联合惩戒,深入推进工业围城中心城区关停搬迁改造、“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和板材加工行业转型升级等工作。支持工业重点安全生产技术改造项目、安全领域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积极创建市级以上示范智能车间和省级示范智能工厂。推进“互联网+制造业”,促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工业深度融合创新,从源头治理上指导相关行业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12. 创新整治整改工作机制。按季度牵头开展企业联合监管执法检查,督促化工和木材企业“一企一策”整治方案落实、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改特别是重大安全隐患整改落实的情况。开展化工行业安全生产述职问询活动,化工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每半年向市化治办进行述职,化工生产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人员每半年向县区化治办进行述职,定期汇报个人及企业在安全生产履职尽责方面开展工作及存在不足,督促其提升思想认识,切实强化化工生产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大力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落实。开展化工生产企业问题隐患互查工作,充分发挥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专业人才的专业力量,组织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及关键岗位操作的专业人员进行企业直接隐患互查,有效防范和减少事故,提升化工产业整体安全生产水平。